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城市再生    展區介紹    URBAN REGENERATION

城市再生
URBAN REGENERATION

願景東區 串起首都圈

永續發展目標 3 健康與福祉 永續發展目標 4 優質教育 永續發展目標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永續發展目標 11 永續城鄉 永續發展目標 17 多元夥伴關係

塑造東區門戶

東區:台北發展新契機

南港位於台北市最東邊,過去因為是重工業發展的所在,而有黑鄉之稱。隨著重工業的轉移與鐵路地下化,得到翻轉的契機。
台北市為「北北桃基」生活圈鏈結樞紐,西區門戶及東區門戶具有重要交通轉運的戰略地位,東區門戶定位以南港車站三鐵共構站區為中心的TOD發展模式核心,將原本的五大中心,以八個構想一層層的規劃,打造家生技產業廊帶及新創產業廊带,並積極推動公辦都更,提供優質社會住宅社區,改善地區整體生活環境,吸引青年定居,並運用步行系統連接車站與相關建設基地,改善整體環境與達成人本交通目標,建立2050年台北市新東區願景藍圖。

東區願景計畫大圖

南港區以「軟體、會展、交通、新創、生技」等五大中心為發展理念,並以交通樞紐為規劃核心,伴隨高鐵南港站通車、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營運、家會展中心完工營運後,具備了交通與產業發展的兩大條件,因此逐步建構起一條完整的產業廊帶。

在五大中心的基礎之上,東區門戶計畫提出八大構想:

  • 推動軟體及會展產業引入更多工作機會帶動發展
  • 強化交通轉運樞紐,未來東區交通轉運中心
  • 打造國家級生技產業廊帶,全面產業升級新引擎
  • 打造流行音樂及文創產業,注入文創新活力
  • 推動整體跨區重劃及都市更新,引動民間參與
  • 改善公共環境,營造市民健康生活環境
  • 協助老舊聚落都更,建設社會住宅社區
  • 辦理南港全區通盤檢討,帶動地區再生

城市再生 南港起飛

持續推動公辦都更、社宅開發及產專區更新

市府積極推動公辦都更如臺鐵BR-1公辦更新案、南港轉運站東側商業區公辦都更案等,並提供6處優質社會住宅社區,包含以開放入住的東明、中南、小彎社會住宅及興建中的經貿、南港機廠、玉成社會住宅等,共計提供3,000戶以上,改善地區整體生活環境,吸引青年定居,更因應新創產業經濟廊帶所引入之就業人口之居住需求。
另為解決南港區住工混合狀況導致民眾難以更新、改建的困境,南港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提出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的創新概念,並成立產專區駐地工作站,協助整合居民意願,加速處理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內都市更新單元改建。


建置人行立體連通系統及南港生態綠廊

期望將原本地區空橋往周邊延伸,擴大建立總長度近4公里、24小時開放之地區立體連通系統,以南港車站為核心、市民大道為主軸,藉此串聯南港車站與周邊重要場站,如南軟、南港展覽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南港生技產業聚落等,建構地面層以上之流暢及舒適之人行環境;另於南港車站以西,連接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南基地處建置立體連通平台,作為向西銜接南港生態綠廊的轉接意象,未來預計於113年完成長約800公尺之示範性生態綠廊,創造都市休憩及停等之綠蔭空間,更導入低衝擊開發減少逕流與城市降溫之效益。

玉成社宅

南港機廠社宅

南港轉運站東側商業區公辦都更

南港人行立體連通系統

人行立體連通平台

南港生態綠策略及綠廊林蔭大道示意

正在大步發展中的東區門戶子計畫

交通轉運樞紐
國家級生技產業廊帶
流行音樂及文創產業
軟體及會展產業
整體跨區重劃及都市更新
社會住宅社區
公共環境
南港全區通盤檢討
交通轉運樞紐
南港車站

南港車站

南港車站三鐵共構
南港車站為台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台北捷運板南線、台灣高鐵共構之車站。105年5月升格為一等站,每日運行超過175班次。105年7月1日高鐵月台正式啟用,不僅帶動台北盆地東側的發展,也紓解台北車站的運輸壓力。

交通轉運樞紐
南港轉運站(西站)啟用

南港轉運站(西站)啟用

南港轉運站(西站)啟用南港地區為本市往返新北市(汐止、北海岸、東北角)、基隆與東部地區之重要門戶,亦為本市東區台鐵、高鐵與捷運三鐵共構之唯一場站,為滿足大台北都會區往返東部之國道客運旅次需求,市府於南港車站周邊規劃南港轉運站,包含西站、東站及商三站,未來南港轉運站將成為往來基隆及宜蘭、花蓮之重要轉運節點,併同南港車站成為台北東區門戶交通轉運中心,分散台北西區交通旅次。

國家級生技產業廊帶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新建工程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新建工程

為配合行政院「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積極推進生技產業發展,中央研究院推動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開發計畫,發展轉譯醫學強化生技產業價值鏈缺口,提供生醫新藥任務型導向研究,結合生技產業上、中、下游相關重要核心單位,建構新一代研究型園區。

流行音樂及文創產業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以表演廳、文化館及音樂產業區三棟建築物為主題。表演廳模擬台灣山岳重巒疊嶂的造型,象徵著台灣流行音樂邁入新世紀後,屢創高峰的多元發展之勢,為跟流行樂界凝聚共識後所設計的最適規模,也是台灣第一個專屬流行音樂演出的中大型表演場地。文化館是流行音樂的回顧與主題展示的時空寶庫,為簡潔純樸的立方體造型。產業區是流行音樂產業育成、創作及交流的修練所。臺北流行音樂中心預期將帶來流行音樂產業、影視產業的人才進駐南港,不僅台灣唯一以流行音樂出發的多功能複合型園區,具有跨時代意義與重要性,未來更希望發展以台北為品牌的流行音樂節,和各國的流行音樂、實驗性的音樂交流。

軟體及會展產業
國家會展中心

國家會展中心

近年來國際會展事業蓬勃發展,各國皆致力於規劃建設科技化之會展中心以應國際會展事業需求,並藉此帶動本國商務觀光事業,刺激進出口貿易,展覽館興建完成後將可提升本國會展中心之國際競爭力,並促進商業及貿易成長,帶動我國產業及整體經濟發展。

軟體及會展產業
國家會展中心附屬工程

國家會展中心附屬工程

PC07地下連通道連接南港展覽館2館至南港展覽館1館以及捷運南港展覽館站1號、2號出口,全長約145m(東西向85m、南北向60m),提供至南港展覽館2館看展之民眾,可搭捷運至南港展覽館站,亦可透過樓梯或無障礙電梯通到南港展覽館2館1樓,提供看展人潮一條便利性的通道。
三重綠地工程面積約2,500平方公尺,考量友善環境與保水等永續理念,設置大面積草坪作為經貿園區之開放空間使用,扣除行人退縮空間與公車等候區,其餘70%面積皆規劃為綠地空間,可作為緩衝南港展覽館2館人潮、提供上班族日間休憩以及兼顧晨間與夜之鄰里互動場所。

社會住宅社區
東明社會住宅開發案

東明社會住宅開發案

「東明社宅」基地位於東明里,鄰近三鐵共構之南港車站,區位條件良好,周遭生活機能便利、舒適,鄰近加油站、大賣場、東新國小與南港國小,且臨接東明公園,休閒活動空間充裕。
東明社宅分為甲、乙、丙三個基地,甲、乙基地為地上二十一層、地下三層(甲)及地下四層(乙);丙基地為地上五層、地下一層。提供約700戶社會住宅、一般零售業、托嬰中心、老人長照、就業服務站。
本案以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為依歸,在都市的尺度上,整合基地側邊的東明公園,透過植栽綠帶與鋪面,將公園的綠意延展出來,並配合設置不同的景觀主題廣場及街角開放空間與公園相呼應,將居民運動休憩及社區生活加以串聯,透過廣場、路徑、植栽帶一系列的建立,連結成一個由社區中心向外延伸的綠蔭路網,優化整區的都市景觀,居民得於綠蔭下通學、上下班、談天休憩。
導入全新觀念之智慧公共住宅,建置太陽光電系統、智慧化停車管理系統、可視化管理中控中心、能源資訊顯示系統、社區雲端網路管理系統…等,經由硬體上的規劃配置以及軟體系統的整合,創造智慧化的社會住宅新里程碑,期許透過智慧科技的應用,在社區的物業管理服務方面提供可靠、及穩定之服務,使居民在安全健康及舒適便利等方面能接受到更及時與全面性的照護,並在面臨氣候變遷及能源枯竭的外部環境下,導入智慧策略、永續環保等相關產業技術,開創永續友善的居住環境。

社會住宅社區
中南社會住宅開發案

中南社會住宅開發案

「中南社宅」基地位於舊莊里,周邊公共設施包含中央研究院、胡適國小、台北市立圖書館舊莊分館、福山公園、胡適公園、舊莊公園等。
本案興建地上十五層、地下三層之一幢一棟建築物。提供119戶社會住宅。
在建築設計上創造新的地面層,島型商業空間與活動廊道,成為都市穿廊,連接通學步道及河岸景觀廊帶,縫合成動態、連結性強的都市紋理。配合逐層退縮的休憩活動平台,並於五樓設置一完整公設空間,使社區與居民活動共融共生,串聯區域活力。

社會住宅社區
小彎社會住宅開發案

小彎社會住宅開發案

「小彎社宅」基地位於重陽里,鄰近玉成國小,且臨向陽國小預定地,生活機能良好。
小彎社宅興建地下3層、地上10層建築物,提供341戶住宅、社會局社區公共托育家園、新移民社區據點、小規模多機能照護中心。
在建物設計上,配合基地內保留及移植原有喬木和老樹,除了能夠降低住宅量體的視覺衝擊,同時締造了趣味兼歷史記憶的老樹中庭。而基地北側則留設廣場式的開放空間,讓市民能自由地穿梭於此地休閒遊憩。

公共環境
南港公園更新工程

南港公園更新工程

南港公園內結合後山埤及南港郊山,為南港城市邊緣與山域自然環境交界之重要轉換停留點,大面積水域環境更提供生物多樣棲地環境,面積約11.8公頃。為打造南港公園為台北市最具特色之綠色水岸生態公園,南港公園主要工程包含:水上展演舞台設置、入口廣場設置、擴大兒童遊戲區(增設廁所一座)及體健設施區、能量廣場、PU跑道增長、公園生態水岸介面處理、整體景觀視覺軸線改善、雨撲滿、整體景觀空間形塑以及提升公園通用設計,以二代公園、LID、通用設計等概念為目標,並改善老舊設施、提高設施安全性,並保持其綠色生態公園的特色,打造生態水域、翠鳥保護區等,並結合環境教育。

公共環境
新新公園(南港62號公園)開闢工程

新新公園(南港62號公園)開闢工程

開闢工程先啟動於現園區內置南北向人行動線通行,並沿著園路兩旁配置燈具提供安全舒適的行走空間,提供公園白天與夜晚不同的景緻,以漸進的方式促進民眾對未來公園的想像。園路以外範圍採用簡易綠美化,種植喬木並鋪設大面積草皮,創造綠地空間,並以自然草溝收集雨水,將水以自然滲透的方式導到蓄水囊,達到水資源再利用之最大效益,兼顧環境永續發展降低熱島效應,落實海綿城市政策。所栽植原生與誘蝶誘鳥植物有魚木、紅楠、落雨松等,除了營造四季不同景觀變換外,也提供生物棲地與食物,目前已可看到蝴蝶在綠地上翩翩飛舞,可促進當地生物基因庫的完善,增加自然環境教育的機會。

公共環境
南興公園縫合工程

南興公園縫合工程

南興公園是南港車站出來之後的門面綠地。台北市政府重新設計規劃整體景觀與設施,公園內將有陽光草坪、休憩涼亭、休憩廣場等,並將增設舞台區,公園外圍結合公車站、計程車招呼站的使用規劃。
南興公園縫合工程將暨有公園與南港車站間之道路縫合,設置開放式空間供市民及車站旅客活動休憩使用,打造站前廣場意象,擦亮南港車站的門面。

公共環境
玉成公園更新工程

玉成公園更新工程

公園是都市裡的綠洲,不僅是大家運動、社交的場所,也是人們在城市中最容易親近自然的場域。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公園不能再停留在罐頭式的遊具及制式化的景觀規劃,也不能僅為單一族群服務。台北市政府於106年開始,結合市民參與和共融理念,將原來單一制式的公園場域提升成為各有特色、藝術導入的共融式遊戲場域。
玉成公園面積約4公頃,以設置共融式遊戲場域之目標,透過與兒童、職能師、公民團體、景觀專家學者等工作坊方式蒐集各方面意見,期望能以多元性、挑戰性、探索性、安全性及共融性為目標,打造出更多理想中的兒童戶外遊戲環境,陪伴每個小孩快樂的成長,帶給所有孩子們童年的美好回憶。另外玉成公園亦更新周邊人行道及園內園路透水鋪面,融合海綿城市概念並提供里民安全行走道路。

南港全區通盤檢討
南港生態綠廊及立體連通平台建置

南港生態綠廊及立體連通平台建置

南港人行立體連通系統及南港生態綠廊、立體連通平台之建置,期望將原本地區空橋往周邊延伸,擴大建立總長度近3.56公里、24小時開放之地區立體連通系統,以南港車站為核心、市民大道為主軸,藉此串聯南港車站與周邊重要場站,如南軟、南港展覽館、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國家生技園區等,建構地面層以上之流暢及舒適之人行環境。
另於南港車站以西,連接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南基地處建置立體連通平台,作為向西銜接南港生態綠廊的轉接意象,未來預計完成長約800公尺之示範性生態綠廊,創造都市休憩及停等之綠蔭空間,更導入低衝擊開發減少逕流與城市降溫之效益。

整體跨區重劃及都市更新

南港三期市地重劃(B區)

臺北市政府為配合中央重大政策及南港「生技中心、軟體中心、會展中心、文創中心、站區中心」等五大中心發展計畫,推動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建設,促進鐵路地下化沿線土地再利用及改善周邊環境,爰檢討都市計畫並規劃採市地重劃方式進行整體開發,以重新整合畸零分散之公、私有土地,闢建公共設施,提升土地利用效能,更提供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發展腹地及交通轉運站樞紐用地,同時因應產業發展需求,建構綠化與景觀兼具之新南港風貌。
本案緊鄰四鐵共構之南港車站,為本市首辦之跨區重劃,106年完成重劃後提供可建築土地3.45公頃,及取得公共設施用地3.43公頃,其中包含文創中心及車站中心之臺北流行音樂中心(C區)與轉運站(E區)等2大用地,為「東區門戶計畫」之先行基礎。
當年瓶蓋工廠保存爭議,在市府衡平各方意見後,兼顧未來交通需求,全國首創將瓶蓋工廠G棟建物東側立面挪移縫合,維持歷史建物外觀風貌,並擴大保留非歷史建築A1棟,現況由本府產業發展局進行整修工程及活化再生為「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
重劃區內新闢門戶瓶蓋印象公園中保留大量原有喬木,設置人行步道、自行車道及兼具智慧生態的YouBike站、直飲台、LED燈、透水鋪面人行步道、滲透式側溝等,不僅落實環保節能的理念,並以行人的角度出發,讓地面能不受下雨積水影響、保持乾爽;公園中並有3株現地保留的老樹,讓人文與自然共存,市民朋友可以感受到新闢公園以人為主的設計理念。
揮別過往重劃工程就是推土機的刻板印象,本區整體開發已進階至「重劃4.0」,新典範融合了地區縫合、智慧生態、公民參與及歷史保存等元素,翻轉南港黑鄉印象,朝永續宜居台北城邁進。

整體跨區重劃及都市更新
南港轉運站東側商業區公辦都更案

南港轉運站東側商業區公辦都更案

由台鐵局提供用地,台北市政府辦理規劃開發,協助辦理都市設計、都市更新及招商,預定規劃作為交通轉運站、創新產業辦公室、會議中心、商場、住宅及其他符合商業區使用之項目。

整體跨區重劃及都市更新
台電AR-1(N24):台北方舟 ARK.Taipei

台電AR-1(N24):台北方舟 ARK.Taipei

全台第一個以區塊鏈為主的新創基地,這裡能大膽嘗試各種共創想法,無論任何背景或專業,都能在此交流學習與成長,有系統的解決問題!不僅提供空間,台北方舟也定期舉辦活動講座,促進企業與國際團隊交流,結合供應鏈及場域,鼓勵與催化新創之間互助合作。

南港全區通盤檢討
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自主更新諮詢工作站

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自主更新諮詢工作站

為扭轉黑鄉形象,南港區部分「工業區」轉型為「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為了引導全區內老舊「工業區」變更為「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期待啟動北市最大規模之民間自主都市更新事業,市府規劃「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自主更新諮詢工作站」駐點計畫,將提供輔導地區民眾辦理都市更新相關作業服務。

整體跨區重劃及都市更新
臺鐵BR-1(南港調車場)公辦都更案

臺鐵BR-1(南港調車場)公辦都更案

台鐵南港調車場(BR-1)面積約5.44公頃,係台鐵局配合南港高鐵沿線再開發計畫,規劃開發成複合性「南港商業服務中心」進而帶動周邊工業區轉型再生,且本基地將提供公益設施回饋空間作本市機關辦公室進駐使用。另本基地整體設計引入生態綠意與鐵道意象設計,規劃商場、辦公樓、住宅、飯店等複合式業態,創造休閒綠活優質生活空間,打造在地新意象。

交通轉運樞紐
國家生技園區聯外交通

國家生技園區聯外交通

由中研院及北市府合作研擬長期配套改善措施,期以解決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營運後可能造成周邊道路及研究院路交通流量加大衍生之瓶頸問題。聯外交通係興建後將連接研究院路及忠孝東路供公眾通行,同時拓寬研究院路1段130巷,以紓緩園區營運後衍生之交通負荷。將原忠孝東路七段於尖峰時段捷運南港站至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車行時間12~15分鐘,完工後預期可節省約7~8分鐘,使橫科、舊莊地區居民往來市中心更加便捷順暢,且於颱風期間提供四分溪南側區域防災替代交通動線,另亦可提升捷運使用功能。

交通轉運樞紐
成功橋拓寬工程

成功橋拓寬工程

成功橋拓寬工程
成功橋為內湖、南港2行政區間之重要聯繫橋梁,拓寬前成功橋橋面為雙向各2車道,而兩端銜接的平面道路為雙向各3車道,致於橋上形成交通瓶頸,且考量未來南港區之南港轉運站、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會展中心、東明社宅等多項重大公共建設,完工後所衍生龐大交通量,並為紓解內湖科學園區壅塞的聯外交通,因此辦理成功橋拓寬工程。
成功橋拓寬範圍長約480公尺,橋面將從原先的雙向各2車道改為雙向各3車道,並於橋面兩側各增設1.5公尺寬人行道,工程竣工後可將原先道路服務水準E級提升至C級、F級提升至D級,對疏解當地之車流,提供極大之幫助。

國家級生技產業廊帶
台北市南港生技產業聚落開發案(忠孝營區及市有地)

台北市南港生技產業聚落開發案(忠孝營區及市有地)

台北市南港生技產業聚落開發案藉由導入民間豐沛資源與彈性靈活營運思維,規劃設置生技育成中心及產業空間,引進生技新創企業與發展純熟之多元產業型態之企業,設置育成、辦公室、研發、試量產等多元功能空間,在功能空間的形塑上,除補足企業對於空間量體的需求外,並可滿足生技企業能在本市進行技術研發及小型試量產等重要產業鏈工作的期待,預計將可創造生技產業年產值500億元,提供3,100名生技產業相關就業人口,促進研發量能合作,打造南港生技新據點。

流行音樂及文創產業
南港瓶蓋工廠

南港瓶蓋工廠

「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以多元創新為空間規劃主軸,並運用其歷史建築與發揮工廠遺跡的特色氛圍,是各種新創產業、自造者、展演團體匯聚能量的創造基地。包含:職人手創空間、數位製造區、共享辦公室、多功能展演空間等,結合職人、新創、會展三大主軸,職人與新創是瓶蓋工廠的核心雙引擎,會展則是推動雙引擎的動力來源。「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將歷史場景中的「製造」轉化為「手創」,透過設計為園區注入養份,建立思想交流的平台,讓新創者與社區民眾能參與其中,成為日常交流與互動的場所。

整體跨區重劃及都市更新
臺電AR-1:南港藝文蘇活園區

臺電AR-1:南港藝文蘇活園區

南港臺電倉庫(前身為松山工場及松山倉庫),刻進行古蹟修復及規劃設計,未來將保留倉庫空間原本的特色,加入新媒體、跨域藝術創意實驗空間,包含發表、展示空間、排練室等,提供藝術與民眾互動及藝術家們創作發表的嶄新空間。

社會住宅社區
經貿社會住宅開發案

經貿社會住宅開發案

經貿社宅基地面積3552.41平方公尺,其建築量體臨內側以階梯式退縮量體及帶狀式水平陽台增加富有層次性之生活尺度;垂直錯層式的開放挑空空間及屋頂綠化將活動帶入不同樓層,提升社區住戶交流及休憩;地面層設置「非營利幼兒園」、「公共托育家園」,增加幼兒就讀機會,落實社會福利的政策,另其它公共服務空間包含「少年服務中心」、「店鋪」、「管委會空間」、「屋頂城市農園」等,並納入「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耐震標章」、「無障礙住宅標章」、「ICT(智慧電網)」,使社會住宅兼具多項住宅性能,增加社區服務機能,營造都市生態環境,使社會住宅成為受社區歡迎的建築物。

社會住宅社區
南港機廠社會住宅開發案

南港機廠社會住宅開發案

南港機廠社宅基地面積共77,766.91平方公尺,將提供1,442戶,納入「節能管理、安全防災、健康舒適」等智慧建築理念興建為智慧建築社會住宅,並作為「青創基地」及「循環經濟」實踐基地,提供新創業者或自由工作者共同辦公場域,更促進社會住宅資源得以循環再生及永續利用。本案已於108年12月27日開工,預計113年4月完工、113年11月開放入住。

社會住宅社區
玉成社會住宅開發案

玉成社會住宅開發案

基地面積8589.33平方公尺,玉成社宅採因地制宜的量體規劃,反映周邊古蹟區之都市紋理,於建築表情及立面上與周邊環境達成和諧之外觀。透過景觀陽台及屋頂農園的機能及空間使用,同時創造青年共享生活圈。本案設計以線型鋪面串聯周邊古蹟全區,創造停留性較高的都市廣場及休憩空間,活絡鄰里社區互動。並設置多元性的社交空間,包含身心障礙日照機構、老人日照據點、社區公共托育家園、非營利幼兒園、金融科技創新辦公室,提供良好的活動與交誼空間,形成新的住宅型態,重新定義社會住宅的都市定位、在地性及社區連結性。另本案納入智慧三表(水表、電表、瓦斯表),將取得銀級智慧建築標章、銀級綠建築標章、無障礙住宅標章及耐震標章,營造都市生態環境,提升社會住宅質感、親民及永續建築的形象。

公共環境
四分溪改造計畫及勤力橋拓建工程

四分溪改造計畫及勤力橋拓建工程

為配合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興建及營運及優化四分溪周邊環境,水利處辦理四分溪環境改造工程進行當地景觀美化,改善四分溪自南深橋至家驊橋周邊環境約1,120公尺,包括堤壁美化、南研橋及南究橋(彩虹橋)斜坡道美化及護欄改善、人行道更新為透水鋪面、南深陸閘彩繪及勤力抽水站外牆美化等;另為改善當地交通動線及促進行人安全進行勤力橋拓寬及兩側護欄美化,希能提供民眾更優質之河濱休憩空間,讓四分溪能兼具自然生態、行人安全與景觀建設。
四分溪中央研究院周邊環境改造工程—於105年6月13日開工,於106年2月7日完工。勤力橋拓建工程—於107年3月1日開工,於107年9月11日完工。

交通轉運樞紐
南港轉運站(東站)啟用

南港轉運站(東站)啟用

南港轉運站東站BOT案為臺北市政府與中央共同合作之大型BOT招商案,全案預定於114年完成啟用,提供國道城際運輸進駐使用,結合南港台鐵、高鐵及捷運車站及規劃中北宜高鐵及基隆捷運,將打造成臺北市往基隆及宜花東地區之交通樞紐。
臺北市政府考量自104年啟動東區門戶計畫,為南港地區投入多項重大公共建設,包含南港軟體園區、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國家生技園區及南港瓶蓋工廠等,目前均陸續完工或完成招商,是北臺灣近期最具有發展潛力的地區;因應衍生的旅客需求,公運處規劃透過BOT的方式引進民間資金新建南港轉運站,並規劃地上及地下連通方式結合臺鐵、高鐵及捷運,讓乘客轉乘更加便利舒適。

南港全區通盤檢討
南港區第二次都市計畫通盤檢討

南港區第二次都市計畫通盤檢討

本府考量高鐵南港站業於民國105年7月1日通車啟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及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等五大中心各項建設亦逐步完工,南港區現況環境確有配合產業發展轉型,及推動都市再生之必要,啟動辦理南港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除配合東區門戶計畫構想外,促使南港工業區老舊聚落再開發,改善地區環境,促進都市再生。
檢討內容包含建立北北基桃首都生活圈的空間定位,並發展重點產業包含生技、會展、軟體、文創等,並配合5大中心產業,調整土地使用管制規定。劃定3處公辦都更地區,以配合5大中心及都市再生。提供適量社會住宅,因應未來隨同地區就業機會之增加,使青年於南港區創業及定居,減少通勤交通成本。建構立體連通系統及防災、生態保育廊帶,列為都市設計管制範疇。南港在東區門戶計畫的角色逐漸吃重,翻轉過去的工業黑鄉、產業空洞印象,有了脫胎換骨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