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永續發展    展區介紹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收集一公分的努力

永續發展目標 6 淨水及衛生 永續發展目標 11 永續城鄉 永續發展目標 13 氣候行動 永續發展目標 15 保育陸域生態

翡翠水庫 - 優質永續

翡翠原水管工程

確保大台北地區民眾,未來用水品質更有保障!

輸水隧道<span class='big-word'>2.8</span>KM

輸水隧道2.8KM

斷面內徑為<span class='big-word'>4.5</span>M

斷面內徑為4.5M

每日取水量達<span class='big-word'>270</span>噸

每日取水量達270

預計完工<span  class='big-word'> 113年6月</span>

預計完工 113年6月

翡翠段隧道貫通前施工人員測量

翡翠段隧道市長穿越貫通處

翡翠段施工人員穿越貫通處

原來水如此

城市水系統,
就像我們的血液循環

你知道每一天打開水龍頭就可以使用的自來水是怎麼來的嗎?

水資源是一個城市賴以生存、得以發展的命脈。
由於高度的都市化發展,使得我們更需要關心水源與污水處理的問題。
台北市得天獨厚,擁有屬於自己的翡翠水庫。
呼應自身特有的天然環境,也建構出了完善水源供應系統。
如同人體一般,透過健康的循環,才能讓城市發展活水不斷,朝向水循環自主的目標前進!

推動污水自主處理,邁向水資源永續利用

污水處理/10年接管計畫:台北市公共污水下水道普及率86.2%為六都之冠,未來在2030年達成污水自主處理,2032年達到用戶接管普及率90%,讓水能潔淨被回收再利用,或回歸自然界的水循環系統中,生生不息。

優質永續的翡翠水庫

淤積少

翡翠水庫近7年平均淤積量為36.8萬立方公尺,低於歷年平均淤積量74.4萬立方公尺之50%,且翡翠水庫淤積率僅6.76%,為全國大型在槽水庫淤積率最低。

翡翠水庫過去7年淤積量變化趨勢
水質佳

翡翠水庫為全國唯一連續7年達成行政院環保署評定水庫水質卡爾森優養指數貧養等級之優良水質。

翡翠水庫過去7年優養指數變化趨勢

提升污水處理質與量,接軌國際趨勢

打造全新的「水資中心」,提升台北市污水經三級處理之比例,預計於2030年於118年提升至50%,民生水資中心預計於114年開始營運,目前也同時規劃濱江與社子島兩座水資中心,提升污水處理質與量,與接軌國際。

民生水資中心

民生水資中心-環境教育館1樓展示空間模擬圖

民生水資中心-環境教育館2樓展示空間模擬圖

民生水資源再生中心模擬圖

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每吸水1公分,台北就能多容納
1000座奧運游泳池的水量

台北如何保水? 秘訣就是「海綿城市」。
面對全球大環境變遷,台北容易受到都市熱島效應及極端氣候事件的挑戰。對此誕生了保水概念、與水共存的韌性新思維,以增加「城市容受度」取代過去快速排水的防洪方式。
假如讓都市像一塊超強海綿,就可以涵養雨水久一些、貯留多一點。當我們活用滯洪與保水貯留設施,每吸水1公分,城市就能多容納1000座奧運泳池的水量!
重新擁有土地自然吸水的能力,台北就能在收放自如狀態下自然調節。

  • 透水鋪面,鋪設面積 31.7萬㎡=44.4個足球場

  • 新闢綠資源面積(綠資源+田園+綠屋頂)=76公頃=約2.9座大安森林公園。

  • 都市滯洪及保水量約50.1萬m³ =223座奧運泳池量

  • 公園及校園雨撲滿6,289.5m³ =2.8座奧運泳池量

涵養調節,增強城市系統韌性

都市滲透

透水鋪面設置面積31.7萬m²,

約44.4座足球場;

綠資源面積76公頃,

約2.9座大安森林面積。

保水滯洪

台大堀川重現

新生南路3段台灣大學一側營造
都會親水環境

都市滯洪及保水量50.1萬m³,

約223座奧運泳游池替代。

擴建防洪

洲美堤防新建

生態工法+200年防洪標準
雙溪至洲美1.5公里景觀式堤防

文山地區防洪

增設抽水機組、排水分流及
側溝擴建、新建滯洪設施

智慧排洪

抽水站自動化

2019年首創
88站全面智慧監控排蓄水

設施擴建與更新

新建抽水站2站
61部機組更新

辛亥生態公園

原為憲兵營區現在華麗變身為辛亥生態公園,地下設有46,000噸的滯洪池,不僅利用滯洪池高差打造出地景遊戲區,園區內亦設置活動中心,豐富在地生活。為了達到寓教於樂的功能,公園內也設置了兩座「地下雨水貯流設施」,上方有汲水器可以實際操作,告訴小朋友雨水會在此匯集,並可再利用於澆灌植物,使水資源運用更有效率。

辛亥生態公園

滯洪池暴雨滯洪情形

辛亥生態公園

你知道嗎?海綿城市的設計就在我們日常的周圍之中。

海綿城市六大指標示意圖

新生南路三段水圳意象重現

新生南路曾經是老台北人口中的「堀川」,隨著農業活動沒落,台北許多埤塘與水圳消逝,為喚醒市民對過去圳路良田的回憶,以「防災蓄洪永續」為概念出發,打造任何人都能平等且安全使用的步行空間,並採用以往農作水路為意象基礎,打造了一條具有滯洪功能的景觀水道,創造以水圳為主軸的都會親水環境,提供市民人本、韌性、永續的綠色廊道。

新生南路三段水圳過去樣貌
新生南路三段水圳現在樣貌
點選移動
  • 景觀廊道 580M

  • 綠化面積 3,412M²

  • 每日流量9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