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打開台北    展區介紹    OPEN TAIPEI

打開台北
OPEN TAIPEI

無圍牆 有故事

永續發展目標 3 健康與福祉 永續發展目標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永續發展目標 11 永續城鄉 永續發展目標 17 多元夥伴關係

整座城市都是你的博物館

無圍牆博物館計畫,包含5個歷史文化街區、3個新興藝文場域、2個山環水繞縱走、1個生態藝術農遊。
透過重新盤點不同面向的場域地貌,建立起居民與政府相關單位負責人的溝通平台,在整合場館與組織中,帶動觀光人潮與產業發展。無數溝通過程中,凝聚了社區共識,也打開台北各區域豐富的文化底蘊,共同匯聚了台北的故事在你我身邊流動,從過去、現在到未來。

五個歷史文化街區

北投溫泉區-傳唱溫泉鄉的浪漫物語

北投因溫泉文化、自然生態與社區活力,有著與其他城區不同的溫度。從1896年日本人在北投開設第一家溫泉旅館後,開啟了百年來豐富精彩的台灣溫泉歷史文化發展。
1990年代鄉土意識覺醒,讓北投人開始認識到社區中珍貴的文化資產,透過北投公共浴場的保留請願,成功將這棟美麗的建築保存發展成為北投溫泉博物館。
當社區組織、公民意見成形,也促成後續新北投車站回娘家等議題行動,奠定現今北投許多地方特色節慶活動的基礎。
有賴在地許多團隊、組織深耕在地,北投豐沛的文資、溫泉、生態、人文資源得以保存,並因豐富的在地故事,而成迷人的無圍牆博物館。

北投樂活節

每年春季由北投區公所主辦「北投樂活節」,以不同且創新的主題辦理相關系列活動及主場活動。除介紹北投多元的歷史古蹟及自然生態等地方特色外,2022年首度移至關渡棧橋碼頭辦理主場活動,以結合在地商圈及北投在地產業,藉此展現在地之不同風貌,營造樂活的氛圍,鼓勵民眾一年四季共同樂遊北投。

北投納涼祭

每年7月至8月底舉辦,以復刻百年前《日日新報》舉辦大納涼會的精神,由溫泉博物館為中心、串聯北投商家及在地居民,再現當年的夜晚藝術嘉年華,創造屬於當代的北投納涼祭。

台北溫泉季

每年10月至11月北投最大型的國際活動,邀請大家體驗台日溫泉文化,認識北投獨有的生態、文化、歷史、景觀等資源,感受台北冬天獨特的氣息!

萬華艋舺-宮廟與生猛的常民文化

18世紀初中國沿海漢人移墾台灣,艋舺成為台北的起家厝。艋舺龍山寺、艋舺青山宮、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台北天后宮等廟宇,見證萬華繁盛,以信仰文化為中心,帶動周遭發展,包含糕餅、製香、佛具、青草藥等精緻傳統產業,為萬華累積眾多文化資產。
除了傳統的酬神普渡祭典,和現代多樣化活動,許多社會工作者、社企團隊等來此生根,投注創意、專業與熱忱,為曾經沒落的萬華艋舺帶來轉變的動能,保存地方常民文化記憶,也重塑了舊城區的新形象。

艋舺龍山寺燈會

龍山寺於每年農曆春節期間,會盛大舉辦元宵節花燈展,民眾新春參拜時可鑽過祈福燈籠的燈腳,祈求新年平安健康。此刻也是廟裡香火鼎盛之時,隨處可見攜家帶眷的人們團聚祈福,一同感受華人最重要節日的熱鬧傳統氣氛。

艋舺青山王祭

每年農曆10月23日是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又稱青山王)聖誕日,農曆10月20、21日青山王率部將進行轄區夜巡暗訪,22日舉行盛大的遶境活動。「艋舺青山宮夜訪暨繞境」儀式已於2010年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為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信仰予以保存,祭祀活動之熱鬧非凡,被稱為一年一度的「艋舺大拜拜」。

城西生活節

以台北城西萬華為主軸,「城西生活節」循著剝皮寮百年街廓探索在地文化,延伸信仰生活、軒社藝陣、百年產業、聲響街景等千變萬化的樣貌,融合在地傳統,展現城西常民風貌,是剝皮寮歷史街區西側的年度重要節慶活動。

大稻埕-體驗台北最復古的新味道

身為台灣北部最具規模的民間歷史建物聚落,大稻埕從1860年淡水河開港,就以茶葉貿易建立市景繁榮,同時帶動了漢藥、布匹、南北貨的貿易往來,甚至引入糕餅、戲曲等質感生活的產業發展。時代的菁英匯聚於此,「淡水戲館」、「永樂座」等都是當時重要的知識分子活動地點,也使此地成為自由民主文化思潮的重要發源。
大稻埕豐富的傳統產業和文化題材,加上活躍的街區組織及公民參與,是城區文化發展蓬勃的重要關鍵。
近年傳產世代交替、青年接棒為老街區的復興帶來新能量。透過官方串連資源合作舉辦各類藝文節慶活動,讓傳產與新創間激發出更多火花。

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

涵蓋歌仔戲、京劇、崑劇、客家戲、掌中戲等超過20齣新戲製作發表,引起許多迴響與共鳴。在這裡,老文化與新思維並進,傳統戲曲和現代戲劇不再界線分明,而是在此找到新生命。

大稻埕情人節

每年農曆七夕前的週末,於延平河濱公園盛大舉行,除了歌手團體演唱情歌、施放精彩煙火秀,現場還有文創市集、胖卡美食等,展現在地商圈及產業的生命力,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七夕情人節慶活動。

新文化運動月

每年10月館慶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以藝術節概念策劃「新文化運動月」的系列活動,包含書展特展、文創市集、舞台戲劇、街區導覽、講座論壇等豐富規劃,期待推廣台灣新文化運動的精神與內涵,讓我們了解前人爭取自由平權所付出的努力。

城南台大-自由書香的文學啟蒙氣息

城南是台灣最早設立大學、書店密度最高的區域,悠久的台灣大學與台灣師範大學都座落於此。各種文化場館、各時期政府官員與教職員宿舍都集中林立,可見一斑。加上連結都市生態廊道的山林水岸和公園綠地,以及「城南有意思」、「紀州庵玩書節」、「寶藏巖光節」等常態性活動,這些走讀凝聚出了城南的文學啟蒙氣息。

台北杜鵑花季

以台北市的市花「杜鵑花」為創意發想,結合周邊社區與市集商圈,於春日花季間舉行的系列活動。包括文化導覽、多元教育等面向,營造以花為主題的城市慶典,邀請台北市民帶著所愛一同來玩,賞花迎春感受台北魅力。

紀州庵玩書節

以「經典與當代接軌」與「地方跨域連結」為目標,持續扮演文學推廣的角色,運用不同媒介來接觸文學。以既有的城南出版及紀州庵發展為核心,結合地方書寫、志工培訓等方式,建立在地獨特的敘事文本,爬梳現代文學生活風貌。

寶藏巖光節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自2012年開始舉辦「光節」,每年以不同的策展命題,邀請來自各領域的藝術家,以寶藏巖獨特地形地貌做為跨域創作的舞台,並用當代藝術的視線一探聚落的本質,和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城北廊帶-當代青春多元的藝術櫥窗

城北街區在日本時期仿造京都街道規劃,建立了現代都市計畫的雛形。戰後歷經大使館、百貨商場林立,和巷弄洋樓、日式老宅等共同形成了城北的生活基調。
90年代末迎來的台北第一條捷運,帶來了地下化的現代都市交通建設、地面上的線形公園,以及從台北車站連通而來的地下書街。
隨著捷運心中山線形公園完工、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之家的成立與百貨商場更迭,吸引許多創意工作室與店鋪進駐中山雙連捷運沿線巷弄,帶動了城北不同的產業聚落生態。
近期「心中山線形公園」翻新工程、誠品進駐地下書街與南京西路,更為城北帶來更具活力的時尚創意能量,多元戶外藝術計畫與藝文活動一同形成了城北獨特的當代青春藝文地景。

城北街區藝術計畫

讓藝術創作走出展演場、進入一般生活場域,用當代藝術連結觀眾和城北街區巷弄,透過民眾共同創作,讓藝術走入日常。

建成國中走讀計畫

「走讀建成生活圈」,是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古蹟共構的建成國中的特色課程。透過社區探查,讓學生了解城北社區、提升孩子對在地的認同感,並以成果展讓社區居民、機構和學校持續產生交流合作。

中山區基層藝文活動

帶領民眾走入中山、感受中山,聆聽中山的多元人文歷史風情,讓市民朋友能以最輕鬆的遊樂方式,探訪本區人文、藝術、建築、歷史、古蹟、生態之美。

三個新興藝文場域

亞洲華語流行音樂新地標-<br>南港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亞洲華語流行音樂新地標-
南港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外型極像科幻太空船、簡稱「北流」的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由美國建築師事務所RUR Architecture及宗邁建築師事務所攜手打造,以來自古羅馬廣場的靈感所設計。
整體涵蓋了流行音樂的表演廳、致敬未來,傳承歷史的流行音樂文化館、培育音樂人才為主的產業館等三座場館,由造型天橋串接,並以環繞式廣場空間結合藝術、商業、市集和演出活等,匯集成流行音樂的殿堂。
隨著東區門戶計畫開展,北流和南港瓶蓋工廠的青創基地,與南港輪胎提供的藝文空間,將共同隨著都更建設,創造更宜居的生活環境。
未來往東延伸至南港展覽館,從音樂到展演活化南港區域發展,會進一步形塑聲音藝術與流行文化的新聚落。這裡是流行音樂產業的心臟,更是音樂人熟悉的家,愛樂民眾的新世界。
國際連線體育文化創意蘇活區<br>信義松菸-松山文創園區
國際連線體育文化創意蘇活區
信義松菸-松山文創園區
身為台北市最年輕的行政區,信義區同時也是海內外知名企業、市政總部的匯集中心點。如今進一步以松山文創園區、台北大巨蛋為核心,向外延伸串聯體育、時尚、設計等發展重點,朝「新舊共融的體育文化創意蘇活區」進化,成為無圍牆博物館。
2011年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所營運,松山文創園區前身為1937年起建造的松山菸廠,區域內包含辦公廳舍、製菸工廠、一至五號倉庫等古蹟建築,並有台灣設計館、松菸風格店家、設計點等文創共好平台;每年辦理「松山文創學園祭」和「原創基地節」等藝文、創意、設計展演活動,希演許多關注台灣創意能量的在地訪客及觀光客造訪。
園區內的台北文創大樓,也提供複合商旅(誠品行旅)與商場(誠品生活)的多元功能,是目前台灣文化創意重要的孵化與展演聚落,每年「松山文創學園祭」和「原創基地節」都聚集高人氣。
鄰近街區除了許多設計主題的工作室與個性小店,此區域也結合生態、文創、大巨蛋體育賽事與商業協作等,讓東區再次展現迷人的新風貌!
世界唯一球體鏡框式劇場-<br>士林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世界唯一球體鏡框式劇場-
士林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如同建築概念發想起源於麻辣鴛鴦鍋,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也像是優質食材大總匯,是台北最重要的戲劇類表演場域,於2022年三月起試營運。
被市民暱稱為「貢丸和米血糕」組合的北藝,奇特的球形建築搭配理性線條,為城市創造出現實與超寫實完美交融的奇幻美感,由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獎得主─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所精心設計。
內部以「3+1」的空間規劃,讓其中兩劇場能獨立運作,也可相互通聯。開幕季以「打開可能、成為可能」作為策劃精神,邀請民眾一起同樂,並透過藝術家視角打開不同的觀點。
從北藝中心出發,串聯周圍的士林夜市、兒童新樂園、故宮博物院、台灣戲曲中心、台灣科學教育館、士林官邸等,一條同時具有台北舌尖美食記憶與全球藝術能量的文化軸線,躍然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