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 新文化
「老房子文化運動」不只是透過政府與民間團體合力,讓閒置空間再利用,以及使老建築與城市文化脈絡得以完整被保存;它更是一種再利用的多元性,不同的房子有不同的使用者,就會讓我們看見不同的老屋新樣貌。老房子不只是一種歷史足跡,讓人們可以知道城市過去的發展歷史,它同時也是一個持續發生意義的場域,新與舊的體驗與對話。


樂埔町Leputing

和合青田

CEO1950 總裁藝文空間

文房・文化閱讀空間

戲咖啡 · Cine Café

金錦町
活化老屋新生命
金錦町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84、86號
錦町日式宿舍群
約建於1930年,曾為台灣總督府台北刑務所員工宿舍,2007年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齊民股份有限公司以純日式建築工法進行修繕,加入新構造,讓新舊物料結合,保留歷史空間記憶,給予老房子新的生命,並結合「金華街」,與舊地名「錦町」,期盼藉此連接這塊土地的過往與未來,牽起人與土地之間的記憶和情感。
文房・文化閱讀空間


台北市中正區臨沂街27巷1號
幸町日式宿舍
建於1930年代末,曾為「幸町日式宿舍群」之一。2007年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文房」以公益出發,打造成最美麗的公益圖書館,免費開放,以結合歷史建築、環境、生活、記憶為經營理念,使文化延綿保存,讓文化資產得以活化永續。
八拾捌茶輪番所


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4號
西本願寺輪番所
西本願寺建於1900年,曾為台灣最大的日式仿唐佛寺,輪番所為當時和尚或住持的宿舍,落成於1924年。具稀少性及宗教學術保存價值,2006年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現由八拾捌茶進駐輪番所,把茶當作語言和這片土地對談,品味台灣的美好。
BRICK YARD 33 1/3美軍俱樂部


台北市士林區凱旋路49號
陽明山美軍俱樂部
1950年代建成,曾為駐台美軍及其眷屬的重要社交活動空間,具有冷戰時期的歷史意義,美軍離台後改為太平洋聯誼社,2013年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現由鈺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結合冷戰時期駐紮美軍社交聯誼場地的歷史背景,規劃「黑膠故事館」、社區交流及文創展演空間,聚集草山藝術能量。
川端藝會所(廈川玖肆)


台北市中正區廈門街94號
舊廈門街派出所(川端町派出所)
建於1936年,前身為日本時期的「川端町派出所」,後為廈門街派出所至2010年遷移新址後才被閒置,為警政建物重要代表案例,2015年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現由曾士綱先生與其團隊營運,修復後,透過特色餐飲、策展、課程、現場導覽等方式,帶民眾認識這座乘載85年歷史的老建築。
樂埔町Leputing


台北市大安區杭州南路二段67號
錦町日式宿舍
建於1920至30年代的中級官舍,格局變化多端且極為完整,為台北市罕見,2007年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現由立偕生活文化經營,邀請日本專業團隊打造日式庭園景觀,結合手作工藝、植物染及當代藝術,賦予老房子更多現代的文化意涵。
和合青田


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8巷10號
青田街8巷10號
建於1930年代的日式住宅,後來作為台電宿舍,日式住宅建築形式完整,2006年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現由香港商百福藏倉有限公司修繕經營,從私人住宅重生為茶生活文化體驗空間,分享喝茶方式應貼近當代生活的理念,打造一處「茶和天下」的文化殿堂。
樂埔滙農:一號糧倉


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二段346巷3弄2號
一號糧倉
1944年由日本人在台北市,為了戰爭空襲確保市內糧食不受影響,所興建的第一座標準統制糧倉,後由農委會作為儲放米袋之用,建物稀有且具有保存意義,2011年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立偕生活文化團隊將糧倉從廢墟變成超市與餐廳,懷抱重啟、加強農產業與飲食文化鏈結的使命,開創出「樂埔滙農」品牌,並首創「食物劇場」的概念,共同見證台灣糧食文化歷史。
CEO1950 總裁藝文空間


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62巷24號
新生北路3段62巷24號
建於1949年,曾為央行總裁徐柏園官邸,二層和洋混合木造建築物,2006年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現由「話雨人文生活」進駐,結合在地文化、職人精神,透過課程、飲食、教育、展覽、生活體驗,紀錄台北時代美學。
戲咖啡 · Cine Café


台北市士林區長春街12號
陽明山美軍宿舍群C273
為1950至60年代台灣之最大美軍宿舍群之一,現由博美廣告製作有限公司,一群文化大學戲劇系的校友合力改造為特色咖啡廳,透過空間擺設,重現當年駐台美軍生活如電影場景中的樣貌,並舉辦各式藝文活動,吸引群眾進入在地,感受其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亞尼克夢想村一號店、二號店


台北市士林區長春街6巷3號、5號
陽明山美軍宿舍群C274、C481
為1950至60年代台灣之最大美軍宿舍群之一,全區建築及配置,直接移植當時美國南方城郊住宅風格,也是台灣第一個西方住宅區規劃理念的再現,為冷戰時期美軍駐防台灣的重要歷史見證,現由亞尼克果子工房營運,希望在追溯美軍駐台的歷史追朔中帶入創新的美式甜點文化,繼續創造東西方的文化對話。
MAD by Le Kief


台北市大安區愛國東路3號
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愛國東路三號)
「台北刑務所」為1895年日本政府於台北城外的第一項大型公共建築,為現代化監獄之一,戰後承續原用途作為「台北監獄」使用。必要之附屬設施「原台北刑務所官舍」便於管理人就近管控受刑人。現由時藝多媒體傳播有限公司經營,建物也保留木造建築結構並製作互動式導覽QR CODE條碼,民眾可更了解建築物的歷史,透過定期導覽、沙龍講座及課程等藝文活動,讓文化資產的活化不單只是餐飲經營,而能透過其他形式讓城市與建築的故事得以繼續留存。
MAISON ACME|圓山別邸、CAFE ACME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1號
圓山別莊
建於1913年,仿英國都鐸時期的半木構造建築,為台灣罕見的建築形式,是當時台北大稻埕茶商陳朝駿作為招待台灣士紳、政要以及各國茶商的聚會場所。1998年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現由展美有限公司經營,作為台灣藝術家展覽及提供民眾歇息思考的場域。
CAMA COFFEE ROASTERS 豆留森林


台北市士林區格致路70號
台灣省農業試驗所分所長宿舍
建於1940年代,曾為「台北州教化聯合會會館」及「阿部伊三郎別墅」,後作為台灣省農業試驗所分所長宿舍,建築保有洋式書齋及和式起居、臥室等格局,和洋風格揉雜,戶外庭園景觀優美,2012年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現由咖碼股份有限公司經營,保留日式老房子的原貌,除定期舉辦藝文活動外,空間並設置「咖啡五感沉浸式體驗」的烘豆體驗專區,傳承台灣咖啡職人精神,帶領民眾深度認識咖啡文化,希望透過乘載著城市文化的老房子,打造結合藝文、自然、學習與公益的分享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