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宏觀的台北之門

「北門」是清代時期進入台北城的重要門戶,更是目前台北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門,以北門為核心,在台北車站 的周遭,周邊存在著台北城建城百年從清朝、日本時期直至民國的豐富歷史資產。
1976年,為跨越鐵道,便利交通,興建北門圓環高架道路,北門雖原地貌保留,但已悄然隱身於車水馬龍中,隨著鐵路地下化,忠孝橋引橋原主要設置功能已不復存在,在台北市政府縝密規劃之下,以87小時不間斷的工程,拆除了忠孝橋引橋,以奇蹟式的工程成就,重現北門百年的風華。
跟著光速發展前行
淨零排放的緊湊城市
什麼是 TOD?
TOD 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的理念,是以捷運場站為節點,結合車站周邊的新建設或再開發計畫,提升車站周邊的環境品質及車站本身的可及性。除了縮短工作、生活、消費的距離,也進而改變城市居民的生活與移動方式。更希望能夠鼓勵市民多使用大眾運輸工具,進而能達到減少碳排放,而達到 2050 淨零排放的終極目標。

重點地區計畫
- 西區門戶計畫
- 東區門戶計畫

廊帶串聯
- 心中山線形公園
- 心雙連線形公園

基地開發
- 士林站TOD大樓(2021開工)
- 劍潭站TOD大樓(規劃中)
- 劍南路站(規劃中)

TOD 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樣的關連?
在 TOD 的規劃構想之下,日常生活無論上學、工作、休閒、消費、娛樂等,大眾運輸場站周邊就可以完成日常生活、工作及消費的需求。通勤幾乎利用綠運具(大眾運輸系統)就可以完成,不需要騎車、開車,就意味著大幅減少汽、機車的交通量,改善空汙、噪音、耗能、交通混雜及一位難求的停車問題。
讓台北對齊國際城市的發展
目前先進的頂尖國際城市,如東京、紐約、巴黎等,都有高度成功的 TOD 規劃案例,讓市民更幸福。因此我們能夠確定,TOD 是讓都市的空間規劃更永續、也更「以人為本」的重要發展策略。
捷運土地開發
-
已完工 43案
-
辦理中9案
-
規劃中 2案
台北TOD
台北 TOD 的構想
複合
地區都市機能調節:因應地區特性及發展所需,回饋公益設施、老人照護、育兒支持,提升社會包容性。
活力
提升城市魅力:地區風貌差異化、各具特色的街道生活特質。
增加場站周邊活動:延續地面層活動使用,引導都市機能朝向公共性、商業性使用、增加地方生活機能。
緊湊
加強城市競爭力:土地使用調節,以場站為中心,提升發展集約強度,鼓勵大街廓發展,強化交通運輸節點發展。
再生
加速都市更新:納入公有土地,鼓勵私人土地積極申請。
提升地區公共環境品質:提供誘因,鼓勵老舊鍵植物更新,量體協調,都審把關。
提升都市景觀:研擬都市計畫準則,人行動線、車行路線控管,街道介面環境管理。
永續
挹注大眾運輸建設:開發收益挹注捷運建設經費,永續經營捷運建設發展
提升城市韌性:風災韌性調適節能減碳:最後一哩路,鼓勵大眾運輸使用,法定停車空間檢討、降低私人運具持有。
友善
綠運具:共享運具,交通轉乘設施,提升交通轉乘便利性。
改善人行環境:營造友善步行街道、開放空間,捷運及地下接設施移設。
TOD 評定標準 ITOP TOD 3.0 standard
walk
步行
cycle
自行車
transit
大眾運輸
connect
連接
shift
轉變
compact
緊湊
densify
高密度
mix
混合(TOD 3.0 standard 更注重混合使用)
台北 TOD 願景
TOD 場站定位發展
-
都會核心場站
- 軌道交會場站,或台鐵、高鐵、中長程客運共構/相鄰場站
- 具全市型/區域性商業特性,商業/商務使用機能比例高
- 周邊高強度使用
-
地區核心場站
- 雙捷運交會場站(地區住宅為主)
- 單捷運場站,鄰近地區都市活動核心
- 地區商業、辦公使用與居住機能相當
- 中、高強度使用
-
鄰里型場站
- 單捷運場站
- 地區以住宅使用為主
- 中、低強度使用
TOD 帶動地區再生翻新
引導開發動能,公私協力帶動地區再生
TOD 形塑人本環境,永續發展
以 TOD 方式開發,串連友善人本交通,增加複合式使用,提高公共性
打造全人教育學園
台北EOD的起點
面臨高齡少子化、校舍老舊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的城市治理議題,台北提出「推動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以教育為導向之都市發展」的 EOD (E -Oriented Development) 策略。在學校改建過程中,從學區的想法出發,以滿足教學需求前提下,透過需求整合與共榮共融的概念,賦予學校更多的公共服務設施機能。學校將回應周邊社區需求,提供各式社會福利機能,如日照、長照、托嬰、托幼或地下停車場,讓學校不只是學校。 學校將成為都市中一個由搖籃到搖椅的全能空間,打造每個微型城市中的全齡優質學園。

EOD 的五 E 原則
Education 教育
- 發揮全齡教育,提出地區共學策略
- 考量融入各年齡層可參與學習之設施或素材 (如開心農場、育兒友善園、閱覽室、社區教室等)
- 若基地為學校,應作為社區公共服務與學習核心場域
Economy 經濟
- 發揮共享經濟,規劃複合使用機制
- 除了必要之保護或獨特場域 (如托嬰中心),各項空間應考量共用
- 各單位參與興建前空間設計,減少建物後期再改建成本
- 設計水電獨立系統、BEMS 系統
- 未來以委外物業管理為原則
Ecology 生態
- 創造田園城市,擬開放空間與植栽計畫
- 基地空間應具開放性
- 規劃串接周邊綠地或開放空間系統
- 建物規劃屋頂農園、開心農場、陽台綠化為原則
Evolution 進化
- 基地納入都市建築的新元素,作為實驗示範場域,評估基地之都市發展亮點
- 整合循環經濟、智慧社區、智慧電網、智慧管理、全齡化設計、青年創意等新概念導入
Equity 公平
- 邁向世代公平,研擬社區睦鄰計畫
- 空間以 0 歲~終老都有公用權為原則
- 訪談周邊社區需求
EOD 的示範基地
台北首座 0-99 歲全齡學園
打造一個屬於我們的艋舺學園
以永續發展為理念,整合艋舺學園內包括南海實驗幼兒園、西園國小、雙園國小、萬華國中及華江高中四校一園的資源,朝以打造「全齡學園、智慧導向、社區扶植及產學策略」的優質學園。
初步規劃於艋舺學園建置AI及量子科技大樓,成為最具特色之在地指標,另外亦規劃建置多功能之社福大樓,整合托育、托幼、托老概念,以人文關懷為基座,科技導入串起學園內青銀交流,讓園區親師生及萬華居民共享共榮。
艋舺學園在「整體規劃、各校分管、資源共享」的理念下,以軟體服務為前導,藉由引入社區資源來支援國小、國中跟高中生不同需求的陪伴,增加學生巔峰及典範的經驗,讓社區資源支援學校,學校資源支援社區發展,營造社區與學校共好並提升教育品牌,促進周邊社區發展,翻轉西區。
艋舺學園未來將成為臺北市發展EOD的領頭羊,帶領後續EOD學校往前走,為下一個世代做準備。








優質學區新核心,啟動社區、都市全面更新
台北有 236 所學校未來 20 年內,近 78% 校舍將面臨重建之際,以台北EOD模式打造永續新校園與社區共融共享。
- 文林國小
- 立農國小
- 雙蓮國小
- 太平國小
- 永樂國小
- 長安國小
- 長安國中
- 新興國中
- 大同高中
- 長春國小
- 弘道國中
- 市大附小
- 忠義國小
- 建國中學
- 國語實驗小學
- 華江高中
- 萬華國中
- 雙園國小
- 西園國小
- 南海幼兒園
- 市立大學(天母校區)
- 南港高工
- 育成高中
- 南港國小
- 誠正國中
- 南港高中
- 玉成國小
- 永春國小
- 永吉國小
- 吳興國小
- 木柵高工
- 木柵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