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創新創業     展區介紹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創新創業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台北飲食泉源

永續發展目標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永續發展目標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永續發展目標 11 永續城鄉 永續發展目標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 永續發展目標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永續發展目標 17 多元夥伴關係

台北飲食泉源

從市場開始,走進台北人最真實的生活。
市場是城市的縮影,台北要成為一個文明的城市、成為一個國際的城市,市民的生活水準要提高,一定要扭轉過往市場給予人的負面形象,這也是為什麼即便困難重重,市場改建不能回頭。
台北市場的轉變與進步過程始終不停歇。以設計滿足需求、以溝通化解衝突,帶動周邊社區的共好發展。邀請你穿梭各個熱鬧市集,未來的日子,你將會看到台北巨大的改變,就從市場開始!

嚐一口新市場的老味道

環南市場 – 凝聚共識,在時間淬鍊下重生

環南市場啟用於1978年,屬於零售市場,以販售蔬果、禽肉漁產及食品加工等為主,供應大台北近三成食物來源。90年代末期,台北市就提出改建構想,然而因關係到上千名攤商的權益,18年均無成果。2014年開始,市府與攤商積極協商,取得共識,並在2016年開始施工,第一期工程(中繼市場)已於2020年啟用。

未來,不僅改建硬體工程,以現代化建築理念設計規劃,也設置了機能性空間及停車場。在軟體方面,建立完善的營業秩序、環境整潔及垃圾不落地等觀念,提供消費者乾淨舒適的購物空間,造就傳統市場的新風貌。

環南市場 – 凝聚共識,在時間淬鍊下重生
大龍市場 – 人本溝通,現代化市場新典範
大龍市場 – 人本溝通,現代化市場新典範

大龍市場源自「大龍峒社區」,是比大稻埕更早發展的台北舊聚落。大龍市場和市府機關、大龍國宅是共構建築,2011年大樓被鑑定為海砂屋,考量安全有重建之必要,由於產權複雜,協調許久未果。對市民來說,要的就是一個可以安心的家,台北市政府積極協調,解決住戶各種搬家、中繼、分配問題,並全力協助中繼市場及中繼住所安排。

2019年市場改建完成,是台北首件海砂屋都更成功案例,也是住宅與市場共構的標竿,替往後之都更及市場改建豎立了良好的里程碑。新市場除了配備現代化設施外,建築更帶入豐沛歷史情感,兼容周遭傳統廟宇意象與現代美學。

南門市場-百年風華,以飲食豐富生活
南門市場-百年風華,以飲食豐富生活

南門市場源自日本時期「千歲市場」,與大稻埕、艋舺三足鼎立。隨著城市發展,舊市場於 2013 年經鑑定未符合現行耐震設計規定,氯離子偏高。基於安全及建物使用效益,也配合比鄰的捷運萬大線工程,將其再度轉型改建。

未來,南門市場將以「食」為核心,串接攤商、捷運、政府辦公室等,加上導入多元支付、生鮮外送、業種分區等現代化機能,帶動周邊發展。成為一個以功能串聯生活、以飲食編織城市的匯流場域。

成功市場 – 住商共融,市場也是生活空間
成功市場 – 住商共融,市場也是生活空間

成功市場啟用於1986年,原先是依附著眷村的攤販群,後來隨著眷村轉型國宅後集中為公有市場。但原市場位處交通要道,使得攤商與住戶形成不願搬遷及拆除市場之意見分歧。

然而透過有效提出都市計畫解決方案,協調攤商與住戶之衝突,取得共同接受的方案。在符合法規前提下,也能同時擁有良好的光線與通風,一次解決居民與攤商需求。

新市場於完工後,將融合了公共空間與市場機能,兼顧便利整潔,更以優化動線及充足採光,成為住商友好的典範。

第一魚果市場 – 狹縫求變,用創意巧思做改建

第一果菜市場與萬大魚類批發市場,分別啟用於1974年及1975年,前者為全台最大蔬果批發市場,由臺北農產公司經營,後者為台北漁產運銷樞紐,由台北漁產公司經營。因建物老舊傘柱結構安全堪慮,屢有水泥塊剝落之安全問題,加上量體無法滿足產業需求,市府早有改建想法。但因為攤商眾多,魚類、蔬菜及水果公會各有不同意見,過去均無法達成共識。經柯市長主動協商,表達誠意,終於取得2公司3公會的共同支持,推動改建。

改建期間,魚市部份遷到華中橋下,使果菜中繼市場得以設於魚市場原址,猶如「穿著西裝改西裝」的模式,使市場得以在有限空間中改建,又維持正常營運。

未來,第一魚果市場將保留過往建築元素,融入智慧化、觀光化、冷鏈化、綠色化等現代趨勢,並串接環河快速道路,成為一座兼具前瞻性與功能性的水岸亮點新市場。

第一魚果市場 – 狹縫求變,用創意巧思做改建

夜市老字號的新轉型

公館夜市-日夜交替 美食無休
公館夜市-日夜交替 美食無休

公館夜市位於水源市場一帶,70 至 80 年代隨著交通發達,以及台大校園的學生飲食需求,攤商日漸增多。在營業時間與水源市場互補下,每到傍晚,就化身為繁華熱鬧的公館夜市。過去依法規「緊鄰市場周圍不得擺攤」的狀況下,攤商們長期與警察過著你追我跑的日子,除此之外,攤商營業位置也阻礙交通動線,造成救援車出入的困難。為此,2020 年經由「台北市攤販長期精進計畫」,重新規範攤商需依標線設攤,以符合消防動線等緊急救災需求,並加強環保及衛生等相關規範,確保夜市的基礎衛生水準,更成為台灣第一個被政府正式納管的夜市。

慈聖宮美食街-在地信仰 懷舊時光

大稻埕慈聖宮建廟於 1866 年,是早期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更是大稻埕三大廟之一。百年來,各方善信讚揚廟譽、香火鼎盛的同時,也造就廟前廣場逐漸發展為美食市集。

2020 年,慈聖宮被列為市定古蹟,前方的美食街也一併透過「台北市攤販長期精進計畫」輔導,將小吃特色與寺廟文化結合,從餐具到攤位設計都融入廟宇元素,不僅與周遭迪化街一氣呵成,也展現了結合在地傳統的古典市集氛圍。

慈聖宮美食街-在地信仰 懷舊時光
士林夜市-嶄新定位 東山再起
士林夜市-嶄新定位 東山再起

士林夜市發跡於 1959 年,起初僅聚集在慈諴宮、士林市場及陽明戲院一帶,後來規模擴大,一度為全台最具指標性的夜市。

曾經,以觀光為導向的士林夜市,因買賣價格、遊客減少、疫情影響等因素導致人流大減,面臨存亡問題。

2020 年起台北市將其重新定位,逐步納管無證攤販,整頓公安、衛生、動線等,並增設「導覽系統」提升環境品質。近期隨著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盛大開幕,也使士林夜市得以再度活絡、吸引人潮。

守護城市好滋味 市場轉型新行動

市場轉型行動 – 「要做就勇敢去做,從來不管困難度!」

2016.11

環南市場動工

2017.03

大龍市場動工

2018.08

南門中繼市場
動工

2019.07

成功市場
動工

2019.11

南門中繼市場
開幕

2019.12

南門市場動工
大龍市場開幕

2020.03

魚中繼市場
營運

2020.03

第一魚果市場
動工

2020.07

環南中繼市場
開幕

2022.03

成功中繼市場
開幕

2022.06

果中繼市場
營運

2023

南門市場
預計完工

2024

環南市場二期
預計完工

2025

成功市場
預計完工

2029

第一魚果市場
預計完工

5000+
總協調攤位家數
500+場會議
協調會、公聽會、說明會
(2015年起)
60+萬平方米
總樓版面積
(含中繼市場)
295億元
六大市場改建預算
工務局、捷運局、都發局、地政局、財政局、交通局、產發局等等
多局處參與

起訖時間:2015-2022.6.30

食安規範,飲食安心有保障

食安規範,飲食安心有保障

食材登錄平台、禁用一次性餐具、GHP 輔導攤商/販
  • 13 處夜市/38 處公有市場
    禁用一次性餐具
  • 36 處市場 658 攤/16處夜市 699攤參與食材登錄平台
  • 1679 攤受GHP輔導
食安規範,飲食安心有保障
設備升級,走入市場自在舒適

設備升級,走入市場自在舒適

環境優化、營造意象、提升服務、攤位改造、併攤減攤
  • 2020~2022年
  • 633 攤回收整併
  • 89攤攤位改造(70市場+19 攤集場)
  • 48件提升服務
  • 67件營造意象
  • 62件環境優化
設備升級,走入市場自在舒適
價值行銷,看見在地飲食特色

價值行銷,看見在地飲食特色

推廣在地價值、發掘特色攤商、提升自我行銷能力
  • 2008~2022年
  • 15 屆天下第一攤
  • 12 種主題商品
  • 224 攤經典特色攤商
  • 50 種夜市美食
價值行銷,看見在地飲食特色
數位轉型,購買消費便利無阻

數位轉型,購買消費便利無阻

結合電子支付服務、鼓勵導入外送服務
  • 48處市場、6,993攤(95.99%)/16處夜市、1,310攤(66.84%)/4條地下街、361攤(93.0%)導入電子支付服務成果
  • 20處市場、共273攤公有市場攤商/14處夜市、共129攤夜市攤販導入外送服務成果
數位轉型,購買消費便利無阻

數據統計至202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