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永續發展    展區介紹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擁抱會呼吸的自然城

永續發展目標 11 永續城鄉 永續發展目標 13 氣候行動 永續發展目標 15 保育陸域生態
營造都市綠廊

從「綠網成蔭15年願景計畫」出發,善用城市安全島、人行道、捷運高架橋下空間,種植喬、灌木來串聯成城市綠帶空間,將整個都市綠廊編織成生態綠網,優化城市自然景觀,降低都市熱島效應、調節環境氣候,同時營造豐富多元的都市生態系統,提供清新健康的宜居空間,讓市民能安心大口深呼吸。

總共種下<br class='d-none d-md-block'><br> <span class='green-word big-word'>8,815</span><span class='line-height-b'>株喬木</span>

總共種下

8,815株喬木

預計可增加樹蔭面積<br class='d-none d-md-block'><br> <span class='green-word big-word'>62</span><span class='line-height-b'>公頃 </span>

預計可增加樹蔭面積

62公頃

預計行道樹至 2035 年,<br> 綠蔭面積提升相當於<br> <span class='green-word big-word'>2.3</span><span class='line-height-b'>座大安森林公園</span>

預計行道樹至 2035 年,
綠蔭面積提升相當於
2.3座大安森林公園

創造城市花園

城市的未來 從觸手可及的綠地開始

一座城市的水源和綠意,默默影響著城市居民的健康與生活福祉。透過最基礎的綠色基礎設施,營造豐富多元的都市綠地生態系統,增進市民的社交互動,是台北市想給市民的療癒未來。打造「城市之肺」降低都市熱島效應,調節環境氣候,許我們一個可以好好呼吸的永續家園。

田園城市
帶給我們的效益

重建公民倫理
重建公民倫理

透過種菜打破都市冷漠人際關係,人與人互動更加熱絡,凝聚社區居民向心力、培養社區情感。

食農教育向下紮根
食農教育向下紮根

透過中小學課程融入小田園計畫,讓學生藉由種植過程體驗農夫的辛勞同時認識食物、改變看待食物的角度,建立愛物惜物的觀念。

增益都市生態
增益都市生態

運用都市中閒置空間、畸零地成為田園基地,延伸及補充都市的綠地空間,增加都市的生態功能。

減緩極端氣候衝擊
減緩極端氣候衝擊

增加綠地面積,除了可吸收空氣中CO2外,土壤層及植物層也降低建物頂樓溫度,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及暴雨逕流。

促進身心健康
促進身心健康

透過接觸土壤及植物,讓人回歸自然,並從蔬果收成帶來滿足,達到舒壓及改善身體健康的療癒效果。

來當現代農夫

在城市中,耕種一畝田

運用城市閒置的土地與空間打造可食地景,推動民眾親自耕種田園、採收農作物及綠色飲食,不僅能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更將食農教育融入城市生活中,轉變人們看待食物的方式,拉近人與土地的關係。透過里民耕種互動過程中,強化社區意識、凝聚社區情感,讓人與人的交流變得更溫暖。

市民農園

在台北市近郊的區域,將農業、休閒、教育功能相結合,由農民提供農地讓市民親自耕種,並陪伴共同體驗農家生活及分享農業常識。

綠屋頂

屬於公有或私有建物屋頂、露臺等閒置空間建置的綠屋頂,推動建置綠屋頂主要是希望可以達到隔熱降溫、節能減碳、美化綠化及淨化空氣,在綠屋頂可種 植各式蔬果及香草植物,打造美觀、可乘涼又有收成的屋頂空間。

快樂農園

屬於平面型田園基地,利用公有或社區閒置土地開放民眾與民間團體認養,由志工共同認養照護,依喜好栽培各式蔬果植物,創造社區的可食地景。

小田園

屬於本市國小到高中校園內建置的平面農園及綠屋頂。

臺北市,總共有多少田園基地呢?

資料統計至2022年7月15日

田園基地總數750處

耕種面積207,877.8㎡

=

29.1座足球場

快樂農園101處=61,917㎡

綠屋頂 94 處=29,363.1㎡

小田園 537 處=89,735.7㎡

市民農園 18 處=26,862㎡

累積參與耕種人次
36萬9,608人

參與耕種人次36萬9,608人

=

33.6場小巨蛋演唱會

快樂農園=累積5,303人

綠屋頂 =累積7,471人

小田園 =累積353,359人

市民農園=累積3,475人